• 人才引進
  • 圖書館
  • 信息公開
  • 郵箱系統
  • 校園繳費
  • 智慧校園
  • English

首頁

方永剛先進事迹學習通知

校對: 責編: 終審: 時間:2007-04-18 閱讀:

各院、處、室、館、所:

日前,教育部黨組向各地、部屬各高校發出通知,決定在全國教育系統深入開展向方永剛同志學習的活動。方永剛深入學習、堅定信仰、積極傳播、模範踐行黨的理論,體現了共産黨員的高度政治覺悟和優秀教師的高尚師德師風,教育部黨組決定在全國教育系統深入開展向方永剛同志學習的活動,切實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努力辦好讓人民群衆滿意的教育。

廣大教師和教育事情者要學習方永剛同志自覺做黨的創新理論的深入學習者;要學習他追求真理,自覺做黨的創新理論的堅定信仰者,對馬克思主義做到真學、真懂、真信、真用;要學習他幸不辱命、甘願奉獻,自覺做黨的創新理論的積極傳播者,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结果進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要學習他師德高尚、知行統一,自覺做黨的創新理論的模範踐行者。努力成爲學生的良師益友,成爲受到全社會尊重的人。

請全校各單位、部門結合實際,鼎力大举宣傳方永剛同志的先進事迹,認真組織廣大教師和教育事情者學習,各黨支部要組織部署一次專題學習討論。把學習方永剛與學習孟二冬精神緊密結合起來,加強教師師德建設,引導全體教師做教書育人的楷模;把學習方永剛與貫徹落實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改進大學生思想道德建設的意見緊密結合起來,培養和造就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

爲了便于教職工進一步了解學習方永剛同志先進事迹和精神,更好加強自身建設,編印此期學習資料,供全校各單位、部門學習。請結合單位、部門實際,利用本周五(4月20日)下午政治學習時間,組織教職工認真學習,並做好記錄,以備期末考核檢查。參加學習的教職工可將學習心得發送到 xbnews@126.com ,對于優秀的學習心得,可考慮集結成冊。

宣傳處

2007年04月16日


黨的理論積極傳播與模範踐行者

——方永剛

方永剛,男,遼甯省朝陽市建平縣人,1963年4月出生,1985年複旦大學曆史系畢業,同年7月入伍,1992年12月入黨,曆史學學士、法學碩士、軍事學博士,現爲海軍大連艦艇學院政治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教研室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專業技術7級。20多年來,方永剛一直從事政治理論教學和研究事情,爲發展軍隊教育事業和宣傳黨的創新理論作出了優異成績,多次被學院評爲優秀教員、青年教員成才標兵。他的事迹突出表現在四個方面:

一、刻苦钻研、与时俱进,自觉做党的创新理论的深入学习者。方永刚险些把业余时间全都用在刻苦学习党的创新理论上,并实时把学习研究结果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先后主编了16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专著,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其中在国家和军队焦点期刊上发表40多篇,荣获“全军政治理论研究优秀结果”一等奖等28个奖项,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军队重点理论研究课题7项。1997年5月8日,一场车祸造成他的颈椎严重骨折。在做牵引治疗的情况下,他仍然坚持看书学习。住院108天,他一连看了43 本书,并完成一部30万字的专著《亚大战略花样与中国水师》。党的创新理论每前进-步,他的学习就跟进一步,研究就深化一步。2003年7月,胡主席提出要坚持协调生长、全面生长、可连续生长的生长观。他从电视新闻中看到这个消息后,连夜调整了第二天的授课稿,让这一新思想第一时间进入了课堂,在学员中引起强烈回声。去年暑假,他放弃休息,编写了科学生长观教学读本,开端形成了党的创新理论教学体系,为党的创新理论进入教材、进入课堂、进入学员思想作出了孝敬。去年10月份,他加入国防大学全军首届政治理论主干研修班,正遇上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期间,他带病连熬3个通宵撰写了1万多字的文章《论长征精神的时价钱值》,发表在《灼烁日报》上。结业时,所做的《以科学生长观指导军队政治理论人才建设》的讲话,就军队如何招才、引才、用才、留才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受到与会领导和专家的好评。

二、追求真理、矢志不渝,自覺做黨的創新理論的堅定信仰者。方永剛出生在一個貧窮的農民家庭,是黨革新開放的好政策使他有機會上大學,參軍入伍,光榮入黨,成爲一名軍隊政治理論教員。他經常對別人講,自己是在黨的創新理論哺育下成長成才的,是黨的創新理論的直接受益者,對黨有著發自內心的深厚情感。

學習、研究、宣傳黨的創新理論,使他深深地體會到:在當代中國,只有黨的創新理論才气解決面臨的發展問題,才是指引中國走向繁榮富強之路、人民過上和諧富足生活的唯一正確的理論;黨的創新理論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科學指南,是實現國家發展、民族複興的偉大真理。正是靠著這種堅定的信仰,他一直把學習、研究、傳播黨的創新理論作爲自己最神聖的職責,看作是太陽底下最神聖的事業,當成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门。每當黨中央提出新的思想理論觀點,他都及時學習研究,很快就有論文發表或專著出书。20多年來,他遇有理論困惑不動搖,碰到現實困難不回避,面對錯誤思潮敢鬥爭,在對真理的執著追求和堅決捍衛中,不斷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對革新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信心,對以胡錦濤同志爲總書記的黨中央的信賴。他始終認爲,如果他的宣講可以使廣大官兵和人民群衆對黨的信任更堅定一點、對黨的創新理論的理解更深入一步、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心更富足一些,那麽,研究和傳播黨的創新理論就是他人生的最大價值和全部意義!

三、幸不辱命、甘願奉獻,自覺做黨的創新理論的積極傳播者。方永剛認真履行一名思想理論事情者的神聖職責,近6年來累計完成1000多課時的教學任務,年均超額完成200%的教學事情量,連續多年教學質量被學院評爲A等。同時,他還利用課余時間爲學院教職員工和學員舉辦了200多場學術講座。

1998年以來,方永剛作爲遼甯省國防教育講師團成員、沈陽軍區聯勤部客座教授、大連市講師團成員,先後爲部隊和地方黨政機關、社區、企事業、幹休所、學校等單位作輔導報告1000多場,從軍隊到地方、從都市到鄉村,從北國的漠河邊防到南疆的海防哨卡,都留下過他傳播創新理論的足迹。1998年10月,他去長山要塞函授輔導,給部隊講課,從晚上9點一直講到11點,掌聲不斷,許多家屬都抱著孩子站在走廊裏聽他的報告。一次,方永剛到北海艦隊搞專題調研,潛艇某基地請他去講軍人使命與戰鬥精神。由于講得好,駐青島地區的部隊接二連三地請他講,不到一周連續講了15場。爲了把老黎民關心的下崗失業、三農問題、老工業基地振興問題講透徹,他經常利用寒暑假和節沐日深入到群衆當中,與各人拉家常,把生活當課堂,讓老黎民給自己出題目。有一次,他到旅順口區鐵山鎮給黨員幹部講課,三個多小時的講課結束後,一位8O多歲的老黨員拉著他的手說:“你講的都是咱老黎民想知道的,聽你講半天,我這輩子都沒白活。”還有一次,一個鎮請他圍繞農村問題講講致富之策。他利用五一長假,跑了許多村鎮,咨詢了許多專家,圍繞科技致富、科技興農等問題給各人上了一堂課,並提議通過小額貸款扶持農民上項。報告結束後,一位大嫂激動地說:“你把黨的好政策講到咱的心坎上,你把黨的溫暖送到咱這偏僻小山村。”

四、师德高尚、知行统一,自觉做党的创新理论的模范践行者。方永刚把本职岗位作为践行党的创新理论的平台,不知疲倦地为党事情。早在去年3月,他的病情就已露出了眉目,但是由于事情太忙,一直没有做系统检查。其时学院正肩负着水师下层政工班4 期1500名学员的培训任务,他主动请缨肩负了开班的第一课《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对水师下层建设提出的新要求》。为了讲好这堂课,他精心准备,看了上百万字的资料,到下层队伍进行调研,找老水师了解情况,向随舰出访的同志了解事例,十二易其稿,试讲了10多次。正式授课时,不停地冒虚汗,四节课下来,内衣全都湿透了。课间,他不得不到休息室的沙发上躺一会。

在被確診爲結腸癌晚期的情況下,他一方面以樂觀主義精神和頑強毅力與病魔作鬥爭,一方面爭分奪秒地抓緊事情。他体现:“不管癌症是中期是晚期,研究黨的創新理論沒有限期。我能舍棄我的生命,但不能舍棄我的事業;我不懼怕癌症,但畏惧離開最鍾愛的三尺講台。只要不倒下,就要不停地學、不停地寫、不停地講,以實際行動踐行黨的創新理論。”2007年1月15日上午,在術後第二次和第三次化療間隙,他堅持從醫院回到學院爲學員們上完他本學期的最後兩節課。1月22日,他帶病給大連市地稅局作了《正確理解和掌握科學發展觀》的輔導報告。1月23目,他又躺在病床上完成對3名研究生的學期教學和畢業論文寫作輔導任務。方永剛同志用忠誠和青春诠釋了對黨的無限熱愛,對黨的創新理論的不懈追求。

胡錦濤親切看望海軍大連艦艇學院教授方永剛

高度贊揚方永剛深入學習、堅定信仰、積極傳播、模範踐行黨的理論,體現了共産黨員的高度政治覺悟和優秀教師的高尚師德師風,號召廣大共産黨員全軍官兵向方永剛學習

新华网北京4月5日电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日前来到解放军总医院,亲切看望了正在这里住院治疗的水师大连舰艇学院教授方永刚,高度赞扬方永刚流传和践行党的创新理论的先进事迹,招呼宽大共产党员、全军官兵向他学习。

胡錦濤對方永剛說,我看了你的事迹介紹,很受感動。你長期在軍隊院校從事政治理論教學和研究事情,爲發展軍隊教育事業,爲宣傳黨的創新理論,作出了優異成績。你不僅深入學習黨的理論、堅定信仰黨的理論、積極傳播黨的理論,而且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模範踐行黨的理論。從你的身上,我們看到了共産黨員的高度政治覺悟,看到了優秀教師的高尚師德師風。廣大共産黨員、全軍官兵都要向你學習。

胡錦濤說,聽到你患病的消息,我很牽挂。軍委、總部和海軍,以及解放軍總醫院都很關心你,爲你的治療作了精心部署。希望你放心養病,早日康複!

方永剛体现,一定不辜負胡主席和各級領導的關心厚愛,爭取盡快康複起來,重新回到三尺講台,繼續研究宣傳黨的創新理論。

方永剛1985年7月畢業于上海複旦大學,同年入伍到海軍大連艦艇學院任教。20多年來,方永剛深入學習、堅定信仰、積極傳播、模範踐行黨的理論。他立足三尺講台,辛勤耕作,先後完成10多項政治理論研究課題,出书了16部政治理論研究專著,發表學術論文100余篇,多項结果獲國家圖書獎、全軍政治理論研究優秀结果獎;他深入工廠、農村、街道、社區、學校、軍營,用人民群衆和廣大官兵喜聞樂見的方式和通俗易懂的語言,真情傳播黨的創新理論,僅近五年來,就爲社會各界作輔導報告500余場次;他爲人師表,誨人不倦,爲部隊培養了近萬名優秀基層政工幹部,榮獲全軍院校育才獎。

2007年1月,胡錦濤主席和軍委其他領導同志得知方永剛教授患病住院的消息後,指示有關部門全力救治。2月1日,海軍派專機把方永剛從大連接到北京解放軍總醫院接受治療。(來源:新華網)

使命:海軍大連艦艇學院教授方永剛的生命之約

新华网北京4月2日电(人民日报记者郭嘉、王金海 新华社记者陈万军、白瑞雪) 渤海湾的晨曦映着一个攀登的身影。

2007年1月15日,海軍大連艦艇學院教授方永剛來到政治系教學樓,講授本學年的最後一課——“新世紀新階段我軍曆史使命”。

學生們早早地期待在門口。迎著他們的目光,身患癌症的方永剛走上講台,還是那麽精神煥發,還是那麽聲如洪鍾。

“今天我給你們上課,感覺很幸福……”方永剛的最後一句話,淹沒在一片掌聲中。

學生們的記憶裏,將永遠定格這麽一幕:教學樓前110級台階的陡坡,他們的方教授竭盡全力,一步一步向上攀登……

1983年版的《邓小平文选》早已被方永刚翻破。新华网 孙瑞博 摄

邁步之前,方永剛整了整軍裝。

遠山如黛。他的目光,久久地停留在前方6個鮮紅的大字上——

使命——忠誠——獻身。

信仰——“沒有科學信仰的人是不幸的人,我的信仰就是馬克思主義”

年均完成教學任務200%,爲官兵和幹部群衆作報告1000多場,撰寫論文100多篇……十多年來,方永剛就是以這樣的節奏,爲他的學生、聽衆和讀者解答著同一個問題:發展變革中的中國,路在何方?

路,在黨的創新理論裏,在人民群衆的偉大實踐中。這是方永剛認准的答案。

1981年秋,方永剛考入複旦大學曆史系。四年寒窗,在博覽東西方哲學文學、苦讀中國幾十個朝代興衰史之後,他把自己的主攻偏向放在中國近現代思想史方面。

本色——“理論只要回到人民群衆的實踐中去,就和實踐一樣常青”

如果說理論事情者是連接理論和實踐的橋梁,方永剛甘願做那橋上的一塊磚石。

他認爲,科學理論是從千千萬萬人民群衆的實踐中提煉、抽象出來的,理論事情者有責任使黨的最新理論结果爲群衆所掌握,從而轉化爲巨大的物質力量。

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不久,方永剛應邀去旅順口區鐵山鎮講WTO對農民的影響。一傳十,十傳百,许多農民都放下手裏的農活趕來聽課。

“方教授啊,中國加入WTO了,咱莊戶人可別讓它給‘踢’著啊!”一位農民喊了一嗓子,“咱種的糧食都欠好賣,外國糧食進來更完了!”

方永剛問:“各人知道爲什麽我們這裏的小麥做面包掉渣嗎?”

“咱們的小麥品種不行。”

“對,我們進口的小麥,主要是優質特種小麥。各人放心,國家是時時注意保護本國農民的利益的,我們農民也要科技種田、改良品種,這樣才气在國際農産品競爭中不吃虧……”

台下議論紛紛,人們若有所思。

報告結束後,一位農民問他:“你這個教授咋還知道小麥做面包掉不掉渣啊?”

一位老人執意要見見方永剛:“孩子,那些個原理到你嘴裏,咋都成了我們莊戶人的明白話呢?”方永剛沒有想到,這位80多歲的老人,竟然是躺在擔架上聽他講了一上午的課!

方永剛淚流滿面:“老爺爺,我出生在農村,我也是農民的孩子啊!”

社會越是多元,人們越是迫切地需要科學的理論,在經濟發達的都市如此,在地處偏隅的農村也是如此。

他忘不了,在守衛祖國北大門的漠河邊防連,講完了函授輔導的內容,戰士們還要他講國際形勢,講我國的內外政策,講軍隊的革新發展。他們捧出自己釀的酒,端上大棚裏種的蔬菜,要把這位遠道而來的教授多留幾天;

他忘不了,在長山要塞的海島上,給幹部、戰士的課講完了,家屬們抱著孩子來也要聽他講。直到晚上十一點半,他才結束了這堂他的教學生涯裏時間最晚的課;

他忘不了,這些年來在大連一些單位講課時,會場座位不夠,人們就從家裏帶凳子來坐在過道上聽。在這座首批開放的沿海都市,聚焦最新理論的“大連講壇”已辦了50多期,市、縣(區)、鄉三級宣講活動紅紅火火……

工人、農民、幹部、學生、軍人、退休老人……面對課堂上這些來自社會各階層的、最基層的聽衆,方永剛感受著人民群衆對黨的理論的渴求,感受著當署理論事情者的責任,他決心要當一個平民教授,讓理論以更直接、更感同身受的方式還原到群衆的生活中去。

紛繁錯綜的曆史變遷,在抑揚頓挫間成了評書。高度抽象的理論問題,被方永剛精心織入拉家常式的唠嗑中,唠的,都是老黎民最關心、最貼近切身利益的事兒。

給社區居民講“和諧”,方永剛用一個拆字遊戲作爲開場白:“‘和’——左邊是‘禾’,右邊是‘口’,就是人人有飯吃;‘諧’——左邊是‘言’,右邊是‘皆’,意思是人人都能講話。和諧社會,就是生活豐衣足食,政治高度民主。各人說,這樣的好日子誰不想過啊!”

給農村基層黨員幹部講先進性,方永剛引用了兩句來自田間地頭的順口溜——“走路不沾泥,有錢娶婆姨”,說明農民群衆對致富帶頭人寄予的希望。

講農村經濟體制革新,他追溯小崗村那張蓋滿紅手印的“生死契約”;講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他痛陳“非典”肆虐的教訓;講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他細述“三農問題”的來龍去脈……

“理論只要回到人民群衆的實踐中去,就和實踐一樣是常青的。”方永剛堅信,實踐無止境,理論創新和理論傳播也沒有止境!

見證了科學理論巨大推動力的方永剛,希望能通過自己的傳播,讓理論爲人民群衆所掌握、所運用。

如今,他講課時常說的“心貼心和气相處、手拉手共建家園”,成了大連市好幾個社區的標語;在他“科學發展要找准定位”觀點的啓發下,新經濟組織雲集的人民路街道組建起了經濟服務中心、推出六項“服務承諾”;遼甯省監獄系統在聽完他的“以人爲本”講座後,爲幹警們開設了心理保健課;大連市雙島灣街道台山西村農民聽他講了産業結構調整的原理後,對改種櫻桃更有信心了……

當這些消息從四面八方傳來,方永剛幸福地笑了。

激情——“永遠保持一個理論事情者的沖鋒姿態,讓有限的生命爲太陽底下最壯麗的事業而燃燒”

方永剛深深地愛著三尺講台。

他說,每個人來到世界上都有推托不掉的使命,我的使命,就是爲我的學生和聽衆講好每一堂課。

他是學院政治系教授和碩士生導師,還是遼甯省國防教育講師團成員、沈陽軍區聯勤部客座教授、大連市講師團成員……講學任務繁重,但樂此不疲。

每次講課之前,方永剛先提三個要求:准備一杯白開水——潤嗓,一條幹毛巾——擦汗,告訴他聽衆的年齡、文化、職業構成——好思考使用什麽樣的語言。

2002年初,方永剛應邀到沈陽軍區聯勤部駐齊齊哈爾某部作報告。從下午一直講到晚飯時間,官兵們還是沒聽夠。在各人的請求下,吃完飯後,方永剛又接著講了兩個小時……

“歌星有返場再唱的,”聯勤部政治部一位領導說,“講政治理論課,誰見過教員返場的?方永剛就能做到!”

纵然躺在病床上,方永剛的激情也未曾減退。

1997年5月,方永剛在送孩子上學的路上遭遇嚴重車禍——只差一葉韭菜的寬度,他腦後的主神經就徹底斷裂。

整整108天,腦袋上鑽了兩個洞、頭部被牽引牢固的方永剛命系一線。他只能一動不動地躺著,眼睛直直地盯著頭頂那方天花板,記憶卻幸運地一秒也沒有喪失。

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末期,正是亞太地緣政治發生重大變化、海洋權益鬥爭日益猛烈的時候。中國海軍應該發揮什麽樣的新作用?方永剛與同事王雨菲約定,從近代以來中國海軍發展史的角度來研究這個問題。

剛有了提綱,方永剛就遭遇車禍。王雨菲急了,這個科研還怎麽搞?

方永剛說:“沒問題!”

思緒噴湧如泉,方永剛一邊口述一邊修改;需要查資料時,用手把書舉起來看。起初,舉上幾分鍾就臂酸手軟,到後來竟一舉就是兩三個鍾頭。

“近代亞太戰略花样的演變催生了中國海軍,中國海軍的興衰又深刻影響著亞太戰略花样……”3個月後,30萬字的《亞太戰略花样與中國海軍》脫稿之時,醫生曾斷言他僅有“百分之一希望”的身體也完全康複……

人們喜歡他的坦誠,他的樸實,喜歡他講課的那股“勁”。

每次講課,不到兩分鍾,方永剛就能融入情景,甚至連話筒是否打開都注意不到。有人曾提醒他講課聲音低些,但當全身每一個細胞、所有的能量都被調動起來,他基础無法意識到是否應該有所控制。

2006年7月,方永剛在本溪講課時有人問:社會主義要消除兩極分化,爲什麽城鄉差距、貧富差距還這麽大?

方永剛略一思忖,打了個比方:“在我國的特殊國情下,需要一部门人先富起來,才气像火車頭一樣帶跑。我們的火車過長,到現在,最後一節車廂可能剛剛出站,但我們要相信黨和政府。重要的是,我們的鐵軌已經鋪好了!”接著,又用自己在南方鄉村的見聞鼓勵農民走出去開眼界,鼓勵他們發展經濟作物。

一堂兩個小時的課,既講了認識問題的要领,也談了解決問題的思路,爲這位“多数会來的教授”贏得了“不回避問題”的稱贊。

十多年傳播真理,方永剛漸漸聞名。從學院研究生隊到四周社區,都有自稱“剛絲”的方永剛的喜愛者。在大連市,他的課已經排到了2007年底。中山街道、人民路、桂林路的居民一聽說有課就問:“是不是海軍那個戴大蓋帽的教授?”

熟悉方永剛的人都知道,一堂課下來,他经常汗濕衣衫。有一年夏天在旅順講完課後,連褲子都濕透了,欠美意思站起來。後來,他只要出去講課,必須帶上備換衣服。

外號“方大炮”的方永剛總是未見其人、先聞其聲。同爲大學教授的嶽父送他另一個外號:“永剛廣播電台”——只要女婿一來,當天的國內外新聞馬上在耳邊響起。

在妻子回天燕眼裏,事情狀態中的丈夫有點“癡”。一寫起文章來,念念有詞,旁若無人。他說,一個問題要是整不明白,吃飯沒味,走道沒勁。半夜一兩點以後睡覺是常有的事,時間長了,鍵盤敲擊的聲音成了妻子的催眠曲。每次發表了新的文章,方永剛會像個孩子一樣一路蹦著、吹著口哨回家,然後喝杯酒慶祝一番。

在同事們眼裏,常言“問題研究不透不算爺們兒”的方永剛有點“狂”。自從上個世紀80年代末參與編寫了系統研究鄧小平理論的書後,他喜歡上了大問題、硬課題。2006年暑假,方永剛和教研室主任徐明善合寫了《黨的創新理論專題研究》,成爲全軍較早的關于科學發展觀的教材。就在方永剛生病入院之前,他們又申報了一個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創新研究的重大課題。

常有人問,你的激情從哪裏來?

方永刚说,激情来自热爱。他对事业不仅“知之”、而且“好之、乐之”,他就像一把火,燃烧起来就无法熄灭。2007年04月02日 作者: 來源:新华网

約定——“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我研究傳播黨的創新理論沒有期限”

2006年春季開始,回天燕發現丈夫每天下班後都顯得特別疲憊。問怎麽回事,方永剛滿不在乎:“我這個人一講課就好激動,一激動就好出汗,這說明我新陳代謝好!”

好幾次肚子疼,方永剛以爲是腸胃炎,自己找了點藥吃。徐明善勸他去醫院好好查查,但他總是抽不出時間……

這的確是異常忙碌的一年:除了例行教學和校外報告,方永剛還承擔了海軍基層政工幹部培訓班的授課任務,暑假裏又編寫出了關于科學發展觀的教材。

2006年10月,方永剛到北京參加在國防大學舉辦的全軍首屆軍隊政治理論骨幹研修班。機會難得,自然倍加珍惜。結業典禮上,他被選爲學員代表,談對理論事情和部隊理論隊伍建設的思考。

但,就在寫這篇發言稿的時候,方永剛的病痛又發作了。淩晨兩點剛寫完,就挂上了吊瓶,連試講也是由別人取代的。輸液休息的幾天裏,不甘寥寂的方永剛又與他人相助,寫出了一篇上萬字的《論長征精神的時代價值》……

2006年11月17日,方永剛上了手術台。

病情比想像的更爲嚴重。主刀的是從大連市請來的最好的外科醫生。動了20多年手術,他頭一次遇到這麽嚴重的病例。“腸子爛了這麽多洞,怎麽還能堅持事情?”

往事一幕幕在眼前浮現。妻子心如刀割,丈夫是在透支自己的生命啊!

“這幾年正是我精力最旺盛、思維最活躍的時候,而且,我剛從北京帶回來好幾個課題。”他說,“我沒有理由消沈下去!”

實際上,方永剛幾乎一天也沒有停止過思考。

手術後醒來,麻藥勁還沒有全過,方永剛開了個清單,讓妻子回家找書,准備爲研究生做論文開題輔導。人還在重症監護病房,方永剛就把他指導的三個研究生全叫來,見縫插針地上課。

肖小平是方永剛的第一個碩士研究生。“你看看我導師那精氣神!”肖小平說,如果不是那身病號服,基础看不出他身患癌症!

學生們不忍心,妻子也幾次試圖打斷。方永剛發火了:“你不要動搖軍心!我肚子有問題,但腦子沒問題,嘴沒問題!”扭頭對學生說:“別受你們嫂子幹擾,來,咱們繼續上課。”

回天燕比誰都更清楚,對于剛做完手術的丈夫來說,每次談話得支付几多氣力——來人走後,方永剛经常一言不發地捂著肚子,密密的汗珠擦了一層,很快又沁出一層。

有人勸他,“歇歇吧,別幹了。”方永剛還是那句話:“不幹,半點馬克思主義也沒有!”

方永剛把軍裝帶進了病房。醫生發現了這個秘密,問他:“是不是准備趁我們不注意溜出去講課啊?”

他嘿嘿一笑。他的心裏,放不下那些因爲生病一再推遲的課程,放不下那麽多盼著聽他講課的聽衆。

2007年1月15日,第二次化療後的方永剛如約登上講台,給學生們講“新世紀新階段我軍曆史使命”。

“方教授站在講台上,哪怕什麽話也不說,就是履行使命的最好典範!”學生們說。

7天後,病中的方永剛又去兌現自己的另一個承諾,到大連市地稅局作關于科學發展觀的講座。那堂課,擦汗的紙巾用去整整5包……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我研究傳播黨的創新理論沒有期限!”方永剛說,如果有一天生命之鍾停擺了,我願意把它定格在我的崗位上,讓有限的生命爲太陽底下最壯麗的事業而燃燒!

解放軍總醫院一間潔白的病房裏,方永剛聆聽著春天的聲音。他說,那是鴿子在窗棂上撲打翅膀的聲音,那是風吹柳芽悄悄作響的聲音。

方永剛的使命之旅,又在這個春天起航——

“我和春天有約,春暖花開的時候,我要走下病床,走出病房;

我和夏天有約,豔陽高照的時候,我要和全軍戰友一起慶祝人民軍隊的80歲生日;

我和秋天有約,楓葉紅了的時候,我要和全國人民一起迎接黨的十七大;

我和冬天有約,白雪皚皚的時候,我要再次走上我心愛的講台……”

思緒海闊天空,約定山高水長——如同那沒有盡頭的四季轉換,如同那永無止境的理論創新。

这,就是方永刚的生命之约。 來源:新华网

新華時評:人民需要這樣的理論事情者

新华网北京4月2日电(记者 曹国强) 人民需要什么样的理论事情者?水师大连舰艇学院教授方永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做出了最好的诠释——“深入学习、坚定信仰、积极流传、模范践行”党的理论。

方永剛作爲軍隊院校的一名政治理論課教員,並沒有滿足于精彩完成教學、科研任務,而是把目光投向了軍校外面的軍營,投向了軍營之外的社會,找到了理論事情者履職盡責的廣闊舞台。

在工廠、農村,在街道、社區,在學校、軍營,方永剛用人民群衆和廣大官兵喜聞樂見的方式和通俗易懂的語言,真情傳播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贏得了“‘科普’專家”“大衆學者”“平民教授”的贊譽。

“方永剛現象”告訴我們,人民群衆的偉大實踐,是我們黨進行理論創新的不竭源泉。從群衆中來、到群衆中去的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實踐性原則,始終是黨的理論曆久彌新、永葆生機的基础所在。向廣大人民群衆宣傳黨的理論,使人民群衆了解黨的理論,進而團結在黨的周圍,爲實現自己的利益而奮鬥,是黨的理論事情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方永剛現象”告訴我們,要做一個人民需要的、深受人民歡迎的理論事情者,必須有很強的社會責任感,必須有“以天下爲己任”的時代眼光和寬廣胸襟;要時刻與人民群衆“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把“實現人民願望、滿足人民需要、維護人民利益”,作爲自己一切事情的基础出發點和落腳點。

“方永剛現象”告訴我們,人民群衆歡迎方永剛、稱贊方永剛、需要方永剛,虽然與他深厚的理論功底、淵博的文化知識和高明的授課藝術有關,但是,最重要的原因,還是黨的創新理論代表了中國最廣大人民的基础利益,是富國強民的好理論。

“方永剛現象”告訴我們,人民群衆中蘊藏著學習和實踐黨的創新理論的極大熱情。正是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中,從國家日新月異的發展變化中,從自己物質文化生活的不斷改善中,人民群衆認識到了黨的創新理論的偉大價值,從而激發出自覺學習和積極實踐的持久熱情;也正是人民群衆對黨的創新理論歡迎和渴望,才爲廣大理論事情者履行職能提供了廣闊的傳播空間和堅實的社會基礎。

人民需要黨的創新理論,人民同樣需要更多像方永剛這樣的理論事情者。

人民日報評論:鼎力大举弘揚黨的創新理論的無窮魅力

人民日報4月3日:今天本報發表長篇通訊,介紹海軍大連艦艇學院政治系教授方永剛的感人事迹。方永剛二十二年如一日,把三尺講台當作實現人生價值的大舞台,深入學習黨的創新理論、堅定信仰黨的創新理論、積極傳播黨的創新理論、模範踐行黨的創新理論,集中展現了新時期共産黨員的高度政治覺悟和優秀教師的高尚道德風範。他的先進事迹,值得全體黨員幹部學習。

方永剛是從一名農村青年、普通大學生成長爲軍隊優秀政治理論教員。他真學、真信、真情傳播、真誠實踐黨的創新理論,全身心投入黨的創新理論教學、科研和傳播事情。他不管癌症是中期還是晚期,研究傳播黨的創新理論沒有限期,把每堂課都講成精品,超額完成200%的教學事情量。他穿行白山黑水之間,向群衆宣講科學理論千余場。他忍受病痛,夜以繼日,撰寫研究文章千萬字,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事情中做出了突出貢獻。

我們黨的創新理論充滿魅力,充滿活力。一個民族要站在世界的岑岭,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思維;一個政黨要站在時代前列,一刻也離不開理論創新。方永剛之所以成爲黨的創新理論的深入學習者、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模範踐行者,就是因爲黨的創新理論深深吸引了他,折服了他。黨的創新理論是從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用來解決中國面臨的許多重大問題,與廣大人民群衆的切身利益密切相關。人民群衆對黨的創新理論有一種深入了解的渴望,對黨的創新理論有一種強烈認知的需求。從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到科學發展觀,黨的理論創新每前進一步,方永剛的研究就會跟進一步、深入一步。黨的創新理論充滿魅力,理論宣講才有說服力,方永剛的理論課才有廣闊的“市場”,获得廣泛的認同。

束之高閣的理論沒有生命力,理論一經群衆掌握,就會變成巨大的物質力量。黨的創新理論來自群衆,需要平民化、生動的宣講服務群衆。方永剛嘔心瀝血爲群衆當好“政治翻譯”,把最難講的政治理論課,講成了深受學員和群衆歡迎的課程。當前,一些人錯誤認爲黨的理論高屋建瓴,宣講黨的理論“講的欠好講,聽的不願聽”,经常“兩張皮”、“空對空”。方永剛是思想理論宣傳事情者的楷模。他無論是在院校講課還是到地方演講,每次都要先進行一番調研,和黎民平起平坐,先當“學生”後當“先生”,深入了解官兵和群衆關心的熱點難點焦點問題,針對這些問題調整自己的報告內容,讓宣講始終迎著矛盾上,跟著問題走,不斷撥開官兵和群衆的心頭迷霧。方永剛用自己宣講的強烈的熏染力、說服力,充实展現黨的創新理論的無窮魅力。

鼎力大举弘扬党的创新理论的无穷魅力,基础是学习,焦点是信仰,要害是践行。真理只有进入人的灵魂,引起灵魂深处的共识,才气发生坚定的信仰与果决的行动。宽大党员干部一定要向方永刚学习,发扬他那种深入学习党的理论、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坚定信仰党的理论、矢志不渝的执着精神;积极流传党的理论、幸不辱命的献身精神;模范践行党的理论、知行统一的求实精神,把人民群众凝聚在党的创新理论的旗帜下,万众一心,开拓奋进,共建我们和谐社会的美好家园。《人民日报》 (2007-04-03 第06版)

灼烁日報評論:自覺學習宣傳踐行黨的理論

偉大的時代産生偉大的理論。革命導師恩格斯說:“一個民族想要站在科學的最岑岭,就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思維。”在領導中國革命、建設和革新的偉大實踐中,中國共産黨不斷總結經驗、創新發展,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取得了豐碩的理論结果。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都是偉大時代和億萬中國人民智慧的結晶。社會主義在中國的勝利,既是實踐的勝利,也是理論的勝利。

一個人的生命若是與這一偉大進程聯系在一起,並且其中充滿睿智、信仰和忠誠,那真猶如一幅色調明快、意境宏遠的畫,總會令人駐足、引人入勝。方永剛的故事元氣淋漓。在那裏,時而有風雷般的拍手,時而有會心的笑容;往往是一個人的身影,聚集了衆多人的目光。作爲一位政治理論課教授,他對黨的基本理論生動、活潑而又富于解釋力的講演,構成了他人生的主旋律,也成就了他傳播真理的生命樂章。

“言近而旨遠者,善言也”。许多人眼裏嚴肅、抽象的政治理論,在方永剛那裏變成了鞭辟入裏的“知心話”。這個獨樹一幟的演講藝術和理論風格,得益于他的生活曆練,也得益于他精深的理論修養。幾十年如一日,他愛理論、鑽理論,嘔心瀝血,孜孜不倦。在凡人視爲枯燥、難解的理論天地,他仰之彌高,鑽之彌堅,心領神會,以苦爲樂。多年的努力,使他在理論的學習、研究上富于創造性,體現了時代性,掌握了規律性。他對國內外熱點和難點問題的追蹤,對黨的重要理論的歸納、總結,對理論內涵的創造性傳播,都顯現出他在理論研究和宣傳方面的特殊造詣。對于理論,唯有爛熟于胸,方能信手拈來。面對聽衆,方永剛侃侃而談,每一次掌聲裏都傾注了他無數的心血。

“理論一經掌握群衆,也會變成物質力量。”方永剛不是爲理論而理論,而是向群衆傳播理論,使之成爲推動社會進步的力量。他講起課來口若懸河、滔滔不絕,但不講虛無缥缈的廢話、千篇一律的套話、大而無當的空話。他熟悉生活的酸甜苦辣,熟悉群衆的喜怒哀樂,因而知道人們的困惑在哪裏,知道現實的問題是什麽,並且善于運用俚言巷語釋疑解惑。昔人有雲:“言之無文,行而不遠”。方永剛演講,“文”得通俗,“文”得質樸,咳唾成珠,聲情並茂。所以,他的聽衆有老有少,有幹部有群衆。黨的理論事情者與人民有多近,理論就與人民有多近。方永剛以最貼近群衆的方式,讓理論融入了實際生活。

方永剛是黨的理論的學習者、研究者和宣傳者,更是它的信仰者、踐行者。他對生活感悟得深,對問題鑽研得精,因而更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信仰得真。他相信自己與真理同行,因而將傳播黨的理論當作一項神聖的使命。他相信自己的使命富有無上的光榮與價值,因而在其中享受到了莫大的快樂與幸福。他向群衆傳輸著真理,也爲自己實現了價值。在純粹的信仰裏,他表現出一個共産黨員的高度覺悟;在純粹的信仰裏,他展露出一位師者的高尚靈魂。

方永剛對理論的信仰和傳播,跟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理論發展曆程緊密相連。方永剛講理論入人心、得人心、暖人心,最基础的一點,乃在于我們黨堅持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基础利益,始終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科學分析我國基本國情,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系統回覆了什麽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基础問題。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爲總書記的黨中央准確掌握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階段性特征,提出了以人爲本、實現科學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創新型國家、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推動建設和諧世界、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等一系列重大戰略思想,既堅持了新時期以來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又譜寫了理論和實踐創新的嶄新篇章。這一系列理論结果,爲解決爲什麽發展、爲誰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問題提供了科學的指導,也構成了黨的理論事情者思想智慧的來源。

黨的科學理論深入基層、深入群衆,離不開廣大理論事情者的辛勤勞動,離不開每一位共産黨員忠實履行自己的職責。我們一定要像方永剛同志那樣,自覺行動起來,認真學習黨的理論,積極宣傳黨的理論,時刻踐行黨的理論。黨的十七大將在今年召開。這次大會繼往開來,將是對十六大以來黨的各方面事情的一次全面總結和發展,黨的理論創新也必將迎來又一個春天。

方永剛語錄摘選

傳播黨的創新理論是我生命的全部意義和最大意義

人生在世不在于壽命長短,關鍵是活得有意義,有質量,能把自己從事的事情當成快樂的事情來做。

黨的創新理論是發展的而不是僵化的,是變化的而不是教條的,是開放的而不是封閉的。因此,教育的內容必須根據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變化,及時進行充實,這是講授好黨的創新理論課的基础所在。

能夠動態跟蹤和掌握學員的思想脈搏,運用創新理論,不斷解決學員提出的新問題,使教學做到有的放矢,這是深化黨的創新理論“三進入”的關鍵所在。教學實踐告訴我,只有理論聯系實際,站在理論的高度,入情入理地分析,學員才感应“解渴”;只有教員常講常新,學員才气常聽常新。

何謂敬業精神?說到底就是對事業的執著追求和高度負責的態度,對自己所從事的本職專業刻苦鑽研和精益求精的高尚責任感。

要想把講課內容留在人的腦裏,必須走進人的心裏;要想講得很深刻,必須掌握住聽課人的知識是什麽。

言必信,行必果。決定下了的事就一定得辦好。

激情從哪裏來?激情從熱愛中來。有了這種熱愛,才會有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我熱愛這一事業,我就會有激情,我講兩分鍾就進入情節。

我是一名政治理論教員,我對我講的創新理論深信不疑。

我要把自己的生命無條件地奉獻給黨的理論教育事業。

從小經曆的艱苦環境,培養了我不怕刻苦,敢于迎接挑戰和改變自己命運的性格,就像我的名字叫永剛一樣。我的名字是自己起的,當時看了電影《平原遊擊隊》,影片中趙永剛敢于戰天鬥地的英雄形象,給我很大鼓勵,成爲我的偶像,所以我把我的名字取爲方永剛。

正像我的名字一樣,我不懼怕困難,在困難面前從不低頭,從不平輸,也從不知憂愁,從小養成了一種樂觀向上、對前途充滿信心的性格。在我40多年的時間裏,這種性格使我戰勝了一個又一個的困難,取得了一項又一項成績,對我的幫助很是之大。現在,我深深感受到小時候的受苦是長大之後的一筆巨大財富。

我喜歡從理論高度思考中國命運

讀大學時我注意到一個問題,即:從1840年以後,中國積貧積弱,爲什麽西方資本主義傳進來,沒有救中國,爲什麽馬克思主義能夠脫穎而出,而且爲中國革命指出了门路,這個問題說明了什麽?中國洋務運動,想從物質方面、産業方面去改變中國的命運,沒有乐成;戊戌變法,辛亥革命,想從制度方面改變中國的命運,沒有乐成。爲什麽辛亥革命以後,特別是馬克思主義傳入以後,我們從理論層面、文化層面改變了中國的命運,從中找到了答案,這是爲什麽?所以本科畢業考研究生時我選擇報考近現代思想史。

在大學裏,平生第一次看到那麽多的書籍,感覺自己真是掉進了知識的海洋。我上大學,是黨和國家供我念的書。

一般的同學對理論不感興趣,但我理論思維見長,我很是喜歡理論,喜歡從理論高度思考中國命運的問題。

考研究生時,我進了考場在卷子上寫上自己名字後又走出了考場。老師問我爲什麽放棄不考了,我說我現在的第一要務,不是自己的發展問題,而是怙恃兄弟的生存問題。我全家爲我上大學盡了九牛二虎之力,我怙恃累垮了,我的兄弟們爲我上大學,到礦山上去爲人家打工,很是辛苦。

我從小就想當兵,但當時由于是富農子弟,沒有資格當兵,沒有資格上學。現在革新開放了,政策好了,我上大學了,有機會圓我的當兵夢了,我可以戴著眼鏡,帶著我的學問去當兵了。

如果組織上不讓我走,我還要我這張辦公桌,我就屬于這張辦公桌!

住院期間,我完成一本30萬字的專著《亞太戰略花样與中國海軍》。這本書當年11月份出书後很是受歡迎。爲什麽會受到歡迎呢?是因爲我把部隊最需要的,幹部戰士覺得最解渴的部门,通過讀書,通過我的整理,原汁原味地奉獻給了他們。

骨折住院期間,我給室友們講曆史,古代史、近代史、當代史,講國際形勢,講得各人都不願意出院了。

我乐成地戰勝了這次人生中最嚴重的挑戰。出院時,醫生曾囑咐我“兩年之內禁绝坐車船,要穩。”但我這個人是穩不住的。

我沒有研究過的領域,我堅決不講

我覺得人要充滿愛心,你愛別人,別人也愛你,不要覺得孤獨,身邊不缺少愛,關鍵我們要發現、要珍惜這種愛。

理論研究不是快餐,不是心血來潮,需要長期的積累、長期的觀察、長期的思索和長期的研究,才气取得结果。

多年理論思維的養成,使我看到了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是一個需要具有創新性理論研究素養人才的時代,是一個呼喚英雄的時代。緊緊跟著時代的脈搏跳動,適應我軍對理論研究的要求,是我們每個軍人應該做的事情,只要我們努力,我們就能夠出结果,我希望自己能夠爲國家、爲軍隊的發展做微薄貢獻。

我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理論研究上,把它當成我的事業來做。每當我解決了一個問題、研究了一個問題後,我都會及時給我的學生講,給我們部隊的官兵講。給地方的幹部群衆和各界人士講的時候,能夠获得他們的認可,能夠說服他們,並且能夠解決他們的許多問題,在這個時候我感应自己是世界上最快樂的人,活得很有價值。我把我的研究结果在課堂上跟我的學生分享,在各人的歡呼聲中我获得了快樂;在外面做報告時,在各人的掌聲中我获得了快樂。雖然研究事情是辛苦的、枯燥的,但我在研究過程中體會最多的也是快樂。

我去講課是代表黨的聲音、軍隊的聲音和人民的聲音,而不僅僅是我個人的觀點,所以我必須掌握主旋律。人家請我去講課,不是讓我去散布歪理邪說,散布一家之言,以及讓幹部群衆危言聳聽,而是希望通過我的課去解決各人思想上的困惑和心理上的疑問,從而规则各人的思想認識。掌握主旋律,是我這麽多年講課的一貫風格。

一門課、一個講座你講得成不乐成,取決于你對這門課的研究准備水平,取決于在這個問題、在這個領域的研究深度。不打無准備之仗,我在外面做報告都是建设在我長期的積累基礎之上的,我沒有研究過的領域和課題的課,我堅決不上,堅決不講。講課不是去乱来人,不是去誤人子弟,在你講的問題上沒有作深入細致的研究,沒有對問題的深刻掌握,就不要去講。

教員這個職業,想發財的幹不了

對于金錢,我有一種觀點:有錢的人春節時候吃豆角;沒錢的人春節吃明白菜,五月份吃豆角,都是吃,五月份的豆角還是時令菜呢。

教學是我的本行,一到講台上,一見到學生我就興奮,經常泰半夜的睡覺,早晨起來就上課,一到課堂上就精神,很是喜歡講課後各人發自肺腑的那種掌聲。

许多單位一而再再而三地請我去講課,我覺得這是對我的信任,這是對我的事情的肯定,我感应了極大的滿足感,纵然再累我也必須去講。這時候我出去講課不是像有些人說的那樣,是爲了掙講課費,而是理論事情者的一種責任感,我经常把自己比喻成共産黨的牧師。

每一次講課,都有每一次的收獲和每一次的滿足,當你經過精心准備,把理論研究的结果,把黨的最新理論结果介紹給各人時,針對他們的問題給予熱心的解答,讓他們滿意,而他們給予我熱烈掌聲的時候,我認爲這是對一個理論事情者最大的肯定。

上級對我的宣傳,這是對我的肯定,但我並不會追求這些名利,我只是感应理論事情和宣傳事情是我的責任,作爲一個理論教員,這是我的曆史責任。

教員這個職業,想發財的幹不了,能力不行的幹不了。做人的思想事情,首先你要先比別人多走幾步。理論研究是很是枯燥的,這樣的事情,利益回報是很少的,這就要求理論事情者要甘于寥寂,甘做馬克思主義的傳道者。

我回老家時就是見啥人說啥話。路上遇到放牛放羊的,我也蹲下來,給他點根煙,問問收成怎麽樣,家裏情況怎麽樣,家裏老人孩子怎麽樣,等等。一下子就拉近了情感,他自覺不自覺的就會把他的想法和你說了。這時候你再講什麽原理啊,他很容易就接受了。

搞理論研究,理論宣傳事情,首先你自己要把它當成你終生的事業來做。要爲信仰而事情,自己想做而去做就不覺得苦,而且板凳也能坐得住。

我要把自己的生命無條件地獻給黨的理論教育事業,因爲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給了我第二次生命。

如果一個人對自己的怙恃不尊重、不關心的話,不管他做學問還是做其他什麽都沒有用,都做欠好,這是做人的起碼標准。

作爲一個理論研究者、宣傳者,第一,你要信它;第二還要耐得住寥寂;第三還要沈得下身子,沈不下身子是不行的。有人曾提醒我講課聲音低些,我沒法低,基础沒意識到怎麽控制。有沒有話筒都無所謂,我立刻就進入情景了。

我個人的貢獻是微薄的,如果說我做出了什麽貢獻,那也是集體智慧的結晶。

主旋律是什麽?主旋律代表的是文化的前進偏向,代表的是人民的基础的文化利益,也就是我們的國家的利益。作爲理論事情者,到任何時候,都不能忘記自己的職責,我們傳播的是黨的聲音,是人民的聲音。

我是黨的創新理論的“傳教士”,也可以說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一個“布道者”,我一向以此爲自己的天職。

理論一經掌握群衆,就會變成巨大的物質力量。問題是,我們理論事情者,如何讓群衆以更直接的方式,感同身受的方式,來接觸到我們的理論,不要覺得理論是上邊的,群衆是下邊的,我們從上邊說到下邊,來給你們傳經布道了,你就得聽。其實不是,我們的理論從哪兒來,我們的理論從群衆的實踐中來,是總結千百萬群衆的實踐經驗,升華出來的。所以說理論是灰色的,生活之樹長青,我們的理論要掌握群衆,要指導實踐,必須還原到群衆的生活中去,爲群衆所接受,所感受。

我不信宿命,但我信使命!

我不信宿命,但我信使命!天生我才必有用,我該對我的家庭、怙恃和子女有責任感,對單位同事、社會、國家,對我們黨都要有責任感和使命感,什麽叫“盡使命”?什麽叫“職業道德”?就是你做的事情要對得起拿的工資,對得起納稅人的錢,不是說光做事情不拿錢就是做貢獻了。

人的本質在于他的社會性,你的成長離不開社會,在社會中充當各種角色,成長起來之後應該有責任感、使命感,所以我不信宿命,但我信使命!

人纷歧定要立太多志,但一個沒有理想的人肯定是走不遠的人。我真正理想的樹立,是從中國革新開放以後,從那以後的理想越來越堅定,我堅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所以這麽多年,我全心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人這一生要做點事,要紮紮實實的做點事。而要做成一番事業,一要明確自己的目標,要把自己的事業和自己的民族、國家發展的脈搏統一起來,與時俱進;二是要有恒心,做學問要能板凳坐得十年冷,文章不做半句空!

我寫的東西都是經過我腦袋裏消化後再吐出來的,不是抄襲來的!所以我認爲,人要用恒心、真心來愛護自己的事業。

生活中充滿挑戰,但是陽光總在風雨之後,每天太陽從東方升起,所以我們要有一個好的心情、好的身體來迎接我們的事情,讓我們的生活明亮起來,不僅要自己快樂,還要帶動別人快樂。

選擇這個職業我不後悔。我這個人喜歡挑戰,在這個過程中覺得很是有趣味,每當自己取得一定结果的時候,我自己覺得歡呼雀躍,很是高興。第一,我喜歡挑戰。理論研究是一個很是具有挑戰性的事情。第二,多年理論思維的養成,使我看到了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是一個需要具有創新性理論研究素養人才的時代,是一個呼喚英雄的時代。緊緊跟著時代的脈搏跳動,適應我軍對理論研究的要求,是我們每個軍人應該做的事情,只要我們努力,我們就能夠出结果,我希望自己能夠爲國家、爲軍隊的發展做微薄貢獻。

我們要愛別人,要愛我們的家庭,愛我們的親人,要愛我們的同志,這種愛不是虛的,是實實在在的,因爲各人也無時無刻不在愛著我們。(來源:央视国际 www.cctv.com)

首頁

  • 智慧校園系統
  • 綜合教務治理系統
  • 雲教學治理平台
  • 學校網絡教學平台
  • 乐成規劃系統
  • 資産治理系統
  • 校園繳費平台
  • 郵箱系統
  • 教務處
  • 招生辦
  • 組織部
  • 人事處
  • 學工處
  • 校團委
  • 科研處
  • 發展規劃與學科建設…
  • 教學質量治理處
  • 國際相助與交流處
  • 素質教育研究院
  • 教師發展中心
  • 就業信息網
  • 校友之家
  • 智能化辦公室
  • 後勤服務中心
  • 人工智能學院
  • 智能制作學院
  • 生命科學學院
  • 康健與護理學院
  • 商學院
  • 文法學院
  • 創意設計學院
  • 影視傳媒學院
  • 馬克思主義學院
  • 國際教育學院
  • 通適素質教育學院
  • 創新創業學院
  • 廣信科教集團
  • 綠林山風景區
  • 華龍生物制藥公司
  • 廣信生態農業發展公司
  • 武漢軟網科技公司
  • 廣信國際大酒店
  • 教育部
  • 科技部
  • 省教育廳
  • 湖北招生信息網
  • 湖北教育信息網
  • 湖北省科學技術廳
  • 湖北省人社廳
  • 湖北省畢業生就業網
  • 武漢市人社局
  • 中國大學生在線

友情鏈接

常用鏈接 部門鏈接 學院鏈接 集團鏈接 校外鏈接

聯系方式

招生咨詢電話:027-81652037、81652828、81652829

地址:湖北省武汉江夏大道16号 邮编:430223

電話:027-81652000

傳真:027-81652011

聯系我們 網上信訪

CopyRight ? PP电子学院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PP电子学院网络中心    鄂ICP备11008201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1502000109号